highly detailed illustration of a an old giant forest with fireflies and rain at night and lots of high exposure cummulonimbus clouds, abstract minimalist white sculpture in the middle by makoto shinkai, by moebius, by oliver vernon, by joseph moncada, by damon soule, by manabu ikeda, by kyle hotz, by dan mumford, by otomo, 4 k resolution

《What If? 如果這樣,會怎樣?》第二部份讀書心得

延續上一篇,這次閱讀的進度是 問題#3 到 問題 #6 結束,其中有兩個章節還滿愛的,滿足童年幻想的篇章。分別是:〈閃電〉、〈人腦與電腦大戰〉。

雖然我不是網路上的漫畫家,但是我也喜歡看東西著火、爆炸,尤其是大學山上野營的時候看著篝火那燒著,至今都是令人懷念的療癒的時刻。人生中也有遇過幾次落雷的經驗,好險的是上帝不太喜歡我那麼快看見祂,經歷過燦爛的「光景」顫抖的大概就只有心跳。當時記得會去查找,或是特別注意關於雷擊的安全知識,〈閃電〉這篇有講了落雷大概的原理原則,這邊用自己的話整理一下:

  1. 除非你想當月老,要不儘量別站在樹下(陰影區)。中獎機率也是偏高
  2. 待在車子內是安全的。
  3. 其實通常都反應不過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預防以及準備,其他就聽天由命吧。

關於規劃和預防的態度和原則,結合之前在灰階思考第二部心得中提到的關於求證的機會成本,規劃和預防算是求證這個行為的目的之一(當然還有可能有其他目的 w)。這是一個滿有趣的課題,有機會寫一篇來分享。

另外一篇〈人腦與電腦大戰〉,算是本科系的領域。雖然我電子系大學部沒有畢業,不過還好研究所有讀完而且還算是有一點點成績,還好是我還看得懂這篇內容,在應用科學的領域,我認為文中的比較分析(計算能力)其實滿沒有用處的XD,就跟科舉考試一樣只是想排名做利益分配而已(?),重點應該是擺在「完成指定任務的效率與機會成本」,不過這話題扯遠了。然而 2004 年已經過去快 20 年,AI 開始要推動新的一波工業革命,也許如文中說的「螞蟻似乎不太介意」,也許介意的部分不是在要「贏過」電腦,或是「戰勝」電腦這種事情,如同 AI 帶來的職場焦慮,讓我們擁抱新的生活環境吧!

最後附上一個在章節結尾大量出現的文化差異的異國幽默結尾。總感覺他是一個 punchline。

同場加映:

電影《月老》,改編自九把刀同名小說,參考九把刀 官方網站。最近他要開拍《功夫》了,期待。

一些回憶殺。

附上十幾年前的跑去矮靈祭露營,這是在準備儀典活動用火把的時候。

提到 punchline 這個英文詞彙,找到一句話滿有意思的,參考

“punch down on me”

Make a joke about me, even though I have less power than you.

主要是因為年輕時候滿常有這種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