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我覺得 10-20 章所提到的內容都是在描述如何實作「個人擔當」這種精神。

延續之前提到「容量」的概念,我的分類是這樣的:

增加時間的餘裕:

10 都是拖延惹的禍

認清自己的容量上限:

11 在現有的資源下做出成績

12 還有什麼新辦法可以用?

減少情緒的使用,騰出更多情緒空間來直面問題:

13 少責怪別人

14 無能的水手責怪風向

16 擊敗你生命中的裁判

17 誰為發生的問題負責?(一次做一個選擇)

善用他人的容量空間,合作以互補不足:

15 我們全在同一個團隊裡

18 主人翁精神

19 團隊精神的基石

20 提高個人責任意識,從“我”做起

概念是認同的,不過對他的例子會滿想吐嘈的。我覺得這是歐美的翻譯書很容易會產生的問題。整個「當責」的實踐中舉的例子,看起來會很像是「不顧公司利益,給客戶最大好處,只要這樣做就一定會有好的回報」。不可能是這樣的,更甚至反而會被當盤子,或是被公司扣薪水,或是公司賠錢。

所以,先不管其他文化,我覺得,在華人世界中,「當責」的這個精神底下,能夠產生不同「選擇」的,除了本身專業技術和素養之外,還會有「眼界」和「籌碼」這兩種「容量」的提升。

「眼界」是指說對需求的判斷,可以看成在這個領域所站位置的高度。以前有一個說法是要大家多培養「資方思維」,這是一種讓自己眼光轉換的的思維,會得到可能和當前職務所產生不同想法,進而會有不同的選擇和決定。

e.g. 乙方的情緒勒索,甲方窗口該怎麼做

「籌碼」則是只目前能運用的資源,這決定了你能做的事情,尤其在具有制度的,有規模的企業環境底下,能夠運用的資源往往是非常固定的。所以說,你要很清楚清楚而且清晰的知道,你有哪些籌碼,你可以怎麼運用,或是你要拿到更多籌碼,你會有哪些機會成本產生。

e.g.  Bar 台的打工經驗、賠錢賣的業務

還是有條件的,我會認為在掌握工具的當下,在改變「選項」的「想法」之前,在真實的社會上,還是要避免成為小孩超人,或是一個能力超群但是永遠好心辦壞事的選手。小心。


已發佈

分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