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回想一些這週的對話,在檢討也許自己應該開始正視一些問題,筆記下來,忘記就算了。
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身為標準」這件事。
在面對情緒比較滿(e.g. 深綠或是仇恨民進黨在某些事件觸發的時)的族群,下意識會覺得「那你應該知道很多」或是「那你應該在相關領域懂得很多」的期待下,導致對話中自己的耐心降低很多,期待落差帶來的憤怒也很容易把自己推向對立面。 這個狀況似乎滿嚴重的,而且不太容易發現,尤其是對方比較愛面子的時候,現在回想起來不只這一兩週,好像在過去工作或是公共事務的看法討論上滿常見的。
能夠解決的方法除了把那個覺得自己是永遠的 59 分這種畸形的心態給拋棄之外,可能需要觀察對方異常的行為模式,常見的有:
- 事實認知有錯、觀點愚昧偏激:可能是誤會、洗腦、被騙,或是他才是對的
- 互動認知有錯:可能是雙方身心狀況不好,或是雙方表達與接收的能力有問題。
- 觀點荒謬:可能是對想要抖包袱,或是他真的情緒非常滿;他是真的笨,或是真的是天才。
- 事實與觀點無法分離:雙方媒體識讀能力低落;情緒太滿。
- 對方立場、目的或利益差距很大:可能有相同觀點但是立場與目的不相同的,尤其觀察利益流向可以明確確認。
目前想到的解法是不要跟上,先緩一下,也不要追求有趣的回覆(對方大概也接不住)。然後如果可以的話透過詢問確認他是不是不熟悉 / 不清楚或是裝懂。這塊應該會是一個很複雜的工程,尤其各種狀況下自己也自認不是很通透的話,可能需要就事實內容多釐清。就相同事實內容產生觀點會比較清晰,尤其在不同立場的狀況下會比較保險。主要避免先接收到觀點時對於對方的立場、背景價值觀等有太多的想像導致將其標籤化、群體平面化。還有一個很需要主動確認的是對方的利益所在,在公眾議題方面,我的基本概念及是「政治是所有人利益組成;民主政治作為小單位是利益團體;利益團體由我國公民組織而成」,所以釐清背後利益團體所產生的立場是很重要的,這應該會比釐清他的能力還難一些,光是社會環境中,能夠讓一個人保持利益是始終不變的就已經很困難了,言行合一的人更少,可能得是很要好,知根知底的朋友比較容易抓的出對方利益所在。
而延伸一點,常常會看見其他人指責對方的利益和圖謀等,通常也有可能有其他細節,需謹慎。對於工作來說,也許盡可能讓利益單純一些會是一件好事,這也意味著要處理好人情世故和上下級關係等問題。
重點是:覺察到的時候保持距離、釐清事實、釐清利益、接收 / 闡述觀點。
如果對方能力低落,那麼能不斷加深驗證「對方情緒很高漲並非有足夠背景支撐,只是正義感或衝動而已。」、「自己懂得滿多的,對方觀點有問題不是我的錯」或是應該需要考慮是否有溝通的價值。 需要注意即便沒有價值,也許對方在某個領域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妖魔化對方是變成邪教徒的一個步驟,即便對方連價值觀都是有問題的,或是他是一個壞人/間諜,- 對方終究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類。
以上僅獻給有聊天到的朋友。也感謝這些對話,我才有機會釐清自己,以後有機會對話應該能夠有更和緩的情緒和理性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