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中間請假兩次讀書會,所以第二部就是這本書最終部分。
突然發現自己很不擅長閱讀這類故事類型的書,因為有些「劇情」需要情感堆疊和字句確認,不只是資訊傳遞的用途,導致變成花滿多時間抓取作者想提供的內容,不太熟悉閱讀這類型文本。
文中最有共鳴的是約翰這個角色,他的存在感我認為僅次於溫德爾(作者的心理治療師),因為其實很多內容是不同案例融合整理的結果,閱讀的時候有種「改編故事」但是又無法證實的那種存疑感。不過如果從「作者想要呈現」的內容來說,我比較喜歡把這書中提到心理學的科普當作是重點,故事來串接這些科普,就像是《工作細胞》這部動畫。不過得承認,即便是科普,即便我對心理學從小就很有興趣,但是還是記不太住內容。故事與科普比例差距稍微偏大了,也可能是最近工作的影響,閱讀的專注度比較少。
另外一個閱讀上的角度是把這本書當作揭開「諮商師的神秘面紗」,像是面對病人時諮商師的心理變化、諮商師也要看心理諮商等等,讓無緣有諮商師摯友的我們可以稍微窺見一下他們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其中有句話聽到滿能認同的,不禁把他用螢光筆畫起來。
「洞見是心理治療的安慰獎。」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第二部 22 章
如果以不是心理治療的狀況來說的話,自己滿常遇到類似狀況。當自己遇到一些議題、問題、狀況時,會放在心上去想,有時會有些觀點或是發現、或是別人的討論等等想法,可能就會分享出來,或是寫自己的筆記本上。再來就是想看怎麼改變自己,無論是態度、作法或是回頭去調整以前的人事物,無論是多小的改變,規劃一下,做一些小小的變化,能夠讓每天好一點,持續進步,這是一個很理想的人生狀態。

像是書中說的:「怎麼選擇還是由你決定」、「要是回到現實世界時不做改變,洞見(和心理治療)就一點用都沒有。」 其實滿多時候,一些想法,在寫在筆記本中就是放著,的確就單純只是「一個想法」。不過我的優點是滿自戀的(笑),時不時會回去看以前寫的東西,期待是自己對自己的 code review 也許現在沒有幫到忙,在未來會有解決方案來優化吧?安慰獎總是安慰得獎者,希望可以下次拿進步獎的嘛。